握力與健康的關係:科學證據與實踐建議
握力與健康的關係是一個有趣且有科學依據的主題。握力(grip strength)是指手部肌肉施加力量的能力,通常透過握力計(dynamometer)測量。過去握力主要被視為運動表現的指標,但近年來,越來越多研究發現,握力與全身健康狀況、心血管疾病風險、甚至壽命長短都有密切關聯。
強而有力的抓握力,不僅在運動或做家事時大有幫助,如今也被證實與長壽和更健康的生活息息相關;部分原因在於雙手有力的人往往在生活上更積極,而積極的生活本身就與長壽有關。
無論是打開罐子或是抓住手把防止自己摔倒等 ,在有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困難的日常生活瑣事上,抓握力就變得很重要
根據 2015 年發表於**《柳葉刀》(The Lancet)的一項大型研究,握力較弱的人比握力強的人早逝的風險高 16%**,並且心血管疾病、中風及糖尿病的風險也較高。因此,測量握力可能成為一種簡單但有效的健康預測工具。
握力與身體健康的關聯
- 握力強的人通常擁有更好的肌肉質量與力量,這對於預防**肌少症(sarcopenia)**至關重要。
- 研究顯示,握力較強的中老年人更不容易發生跌倒骨折,因為他們的骨密度較高,並且擁有更好的平衡與協調能力。
- 案例:一項針對 60 歲以上長者的研究發現,肌力下降與骨折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。例如,肌力減弱會增加跌倒的可能性,而跌倒是導致髖部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握力弱的受試者比握力強的受試者骨折風險高出 30%。長庚科技學刊,DOI: 10.6192/CGUST.202012_(33).4,肌力與高齡者髖部骨折相關性、評估與處置
- 英國生物庫(UK Biobank)數據顯示,每減少 5 公斤握力,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17%。
- 握力較弱可能反映全身肌肉流失,而肌肉質量與新陳代謝、胰島素敏感性密切相關,這使得握力弱的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與高血壓。
- 2018 年一項發表於《美國醫學會雜誌》JAMA Network Open的一項研究指出,握力是衡量個體肌肉量的重要指標,較強的 70 歲以上長者,未來 5 年的存活率比握力弱的長者高出 20%。
- 原因可能與整體身體機能有關,握力不僅代表肌肉健康,也能反映神經系統、血液循環等綜合健康狀況。
- 此外,另一項研究發現,握力下降與失智風險增加有關。具體而言,握力每降低5公斤,男性罹患全因性失智的風險增加16%,女性則增加14%。
這些研究強調了握力作為健康指標的重要性,特別是在老年人群中。透過定期測量握力並進行適當的肌力訓練,有助於預防相關健康風險。
握力作為健康指標:如何測量
目前學界普遍使用**握力計(handgrip dynamometer)**來測量握力,測量方式如下:
- 受試者坐姿或站姿,手臂自然下垂,肘部彎曲約 90 度。
- 用力握住握力計 3-5 秒,記錄最大數值。
- 測試雙手並取較高的一側為基準。
另外,日本抗老醫學教授久保明,也提供一項簡易自我觀察法──
- 打開未開瓶的寶特瓶蓋,若覺得有些吃力,握力約為30公斤。
- 打開已經開瓶過的寶特瓶蓋,若覺得吃力,握力在20公斤以下。
健康標準參考(成年人):
年齡 | 男性(公斤) | 女性(公斤) |
---|---|---|
20-39 | 40+ | 24+ |
40-59 | 35+ | 21+ |
60+ | 30+ | 18+ |
如果握力低於平均標準,可能代表肌肉衰退或健康風險增加,建議改善肌力訓練和飲食。
如何提升握力與健康
1. 握力訓練方法
以下幾種訓練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握力,同時促進整體健康:
- 手指張力訓練:用手指外張訓練器finger exerciser套住手指第2節,將訓練器撐大,停頓1-2秒,再慢慢收合手指。
- 壓力球訓練:握壓力球 5 秒後放鬆,每手重複 15 次,可提升耐力。
- 引體向上(Pull-ups):握力強的人通常前臂肌肉發達,而引體向上能有效鍛鍊前臂與手部力量。
- 硬舉(Deadlifts)與農夫走路(Farmer’s Walk):這些重量訓練不僅能強化核心與腿部,還能顯著提升握力。
2. 飲食與生活習慣
- 補充足夠蛋白質(如雞蛋、魚類、豆類),以維持肌肉質量。
- 確保維生素 D、鈣質充足,有助於骨骼與肌肉健康。
- 避免久坐與缺乏運動,每天至少進行 30 分鐘的活動,如快走或瑜伽,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身體機能。
結論
握力不僅僅是手部力量的象徵,更是整體健康的重要指標。研究顯示,握力較強的人通常擁有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、更長的壽命、以及較好的肌肉與骨骼健康。
透過定期測量握力,以及進行握力訓練、適當飲食與良好生活習慣,我們可以提升自身健康狀況,降低老年疾病風險,讓生活品質更好。